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为《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1、2》所写的序言
作者:姜建清
时间如白驹过隙,当我完成了“世界金融百年沧桑记忆”系列前两本的最后一篇文章并开始写这个序言时,我突然发现从执笔第1篇到杀青第40篇,已经整整6年过去了。《英雄失去了小红伞》是我写国外银行历史的第1篇文章,它是一则由花旗银行的一枚历史大铜章引发的花旗银行和旅行者保险集团的故事。当时,恰逢次贷危机肆虐,读者对这样的银行历史札记比较喜欢。于是,我在《行家》杂志编辑的鼓励、催促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地完成了这两本书。
初始文章由花旗银行的纪念章做引子,导出该银行的历史,文笔较轻松,颇有可读性、可观性。没想到由此给自己徒增了烦恼,因为此后编辑要求坚持这一风格,这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写作难度。在撰文过程中,有章无史、有史无章、史多章少、章多史少,这些都成了写作的瓶颈。虽然全世界不少银行都曾在自身发展的重要时期为重大事件发行过纪念章,但是岁月蹉跎、时光荏苒,这些古旧的纪念章早已湮灭在悠悠岁月中。好在互联网的世界是平的,我费力地通过易贝(eBay)和淘宝等平台搜寻并购买,尽量满足写作需要。我恍然发现,尽管最早的银行纪念章发行至今已逾200年,且其银行已不复存在,被人们全然忘却,但铸造纪念章所用的坚硬的金属却为世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这是一个人们很少涉足的金融世界,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要去识别它们、读懂它们,重新了解它们用数十种文字记载的历史。在“阅读”这些精美绝伦的各国银行的古老币章时,我常常陷入沉思。然后,我明白了,这是一部由金属币章构成的世界银行史。币章中承载着诸多金融历史的沧桑记忆,也蕴含着不少可供借鉴的现实意义。这些独特的金属币章,是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纵观人类文明进化历程,金文竹简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纸质书牍也有至少2 000年的历史,而金属币章的历史却只有数百年。因为1585年,法国才开始铸造纪念性金属币章,其中银行纪念币章的历史则更晚一些。但这丝毫不影响后者在世界金融业最精彩的时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铭刻在金属上的历史使它们显得格外厚重。
历史学是一门使人聪慧的学问。中国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银行史学是一门使银行家警醒的学问。在长期的金融变迁中,陵谷沧桑、白云苍狗,多少曾经声名显赫的银行如流星划过夜空,在短暂的绚丽后消失在浩瀚的星际,湮没在金融历史的长河中;又有多少默默无闻的银行如涓涓细流汇成海,吹尽狂沙始到金,最终成为金融业的霸主。而由成功者和失败者共同谱写的银行史,延续了百余年的金融流脉,其中还有不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章尚存人间。拂去这些币章上覆盖的百年尘埃,释读上面的印迹,可以帮助我们回溯寻觅那些罕为人知的银行历史主流和各条支流,启发我们寻根探源那些熟悉和不熟悉、存在和已不存在的银行古老档案,引导我们涉足金融“密林”深处,回访那些金融“巨兽”之间弱肉强食、生死相搏的购并拼杀。回顾历史不是为了单纯怀旧,虽然一些金融往事不堪回首,但智者爱史,善于总结,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
数百年来,全球金融变幻的历史深刻反映了全球政治格局、国家实力和经济地理等综合力量的变化。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经济霸主和金融强权走马灯般的转换。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到美国的易位变化,都离不开刀兵相见、炮火相加。经济、金融的战场没有硝烟却惨烈相仿。盛极而衰、百年轮回,大国经济、金融的变迁折射出全球经济政治格局变迁的复杂深刻的背景。从一国金融演变的长期或根本性决定因素来分析,其与各自母国的政治、经济、金融实力以及国家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与影响的消长变化密不可分。英美两国由工业、经济到金融霸主地位的获取和丧失的先后次序排列,也反映了经济对金融的决定性。这是全球金融业产生、发展、强盛和衰落的一般规律。1913年的全球20大银行如今仅有5家尚存,便是这个规律的最好佐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在文中感叹地写道:“冷观伦敦金融霸主终究拱手相让,笑看银行你追我赶难有武林至尊。多少金融强者笑傲江湖终成黄粱梦,然而金融赛场未至终了何言成败,唯有金属币章难以磨损。它们默默地见证着百年来全球政治的变幻无常、经济兴衰沉浮和金融风云激荡。”
凯恩斯曾经说过:“如果从货币的角度发掘历史,整个历史将会被颠覆。从金融史的角度来观察、解读世界,可以对世界史有更多维、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世界经济快速增长的分水岭出现在1820年左右。美国著名学者威廉•伯恩斯坦在经济史著作《繁荣的背后》一书中,将西方列强经济的增长比作蛋糕的制作过程,将成功的四要素(财产权、科学理性主义、资本市场和通信运输技术创新)比作面粉、鸡蛋、酵母和砂糖。确实,没有财产权则没有储蓄,资本市场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科学理性主义,金融还在中世纪宗教的阴影下挣扎。而创新、创意的商业化需要金融的转化。资本市场则给经济发展亟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助。金融与资本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着世界前进,金融的滞后发展必然拉扯社会经济发展的后腿。但经济是本,金融是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决定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并不是金融,因而金融的作用不能被过分夸大。我在文中写道:“金钱不能抵挡枪炮的威力,银行无力承担政治兴衰的重任。如果将法国巴黎公社的失败归咎于没有及时占领法兰西银行,那么创立并掌控法兰西银行的拿破仑为何会失利于滑铁卢?因此,金融在这里只是催化因素,它与政治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金融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社会近百年来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金融的发展,但危机也源于此。金融活动自出现以来,无论是古罗马的货币危机、中世纪的借贷禁锢、欧洲早期的“郁金香泡沫”和“南海泡沫”,还是1929年的美国证券危机、20世纪90年代的拉丁美洲金融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之后的次贷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金融危机就像海浪一样,一波一波地冲击着社会经济稳定的礁石,而且从未消亡。所有的金融史都是一部风险史——风险如同影子一般无所不在、相伴而行。风险与效益如同毕加索立体画中同一人像的两张脸,当银行家在看到庆贺盈利的笑脸时,侧眼一看,风险的狰狞一面也在阴笑。百年来,银行业多少沉痛往事,告诫后来者莫忘风险,莫蹈前车之覆辙。银行体系本身具有脆弱性和高风险性,让许多知名的银行家折戟于此,因而把控风险是优秀银行家的底线,稳健经营是打造百年老店的不二法门。银行家俱乐部不欣赏百米短跑选手,其尊重的是马拉松冠军。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然而人类总是健忘。风和日丽的年代往往使金融家忘记了以往的灾难,前天悲惨的金融故事一次次成为昨天的残酷事实,金融家今日仍在书写明天的历史。假若不敬畏市场规律,不敬畏金融法则,那么所犯的金融错误又会演变为明天的悔恨。历史环境不断变迁,今天的金融迈过的不再是昨天的“河流”,但“邯郸学步”的失败可能依然不少。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也确实不知道下一场更大的金融海啸来自何时、何地,以及不知道其因何爆发。但历史是“聪明学”,读史能帮助我们深入思考、领会精髓,把握金融的常识和规律,理性地进行比较并做出决策。
我在书中也对世界银行业及其制度发展的轨迹做了阐述,进行了研究和思考,并留下了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神庙所起到的银行的作用,宗教对金融业发展和遏制的重要作用;金本位的沿革过程,以及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证交所的诞生经历和几次重大的股票市场危机;在比特币又在甚嚣尘上的时候,讨论中央银行制度是否需要,货币发行是否要垄断。从近代储蓄银行的诞生、演变到分化或消亡,信用合作运动及机构的产生、成长到改革来看,为什么扶持小微企业的合作银行和储蓄银行制度在许多国家日渐式微?纵观非主权货币欧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能看到欧元区的忧患有哪些?在“大而不能倒”的批评声和监管政策趋严的同时,全球银行业却背道而驰,银行集中度在继续增强,以色列、加拿大、美国及全球主要国家呈现了相同趋势,只有中国孤独地逆向而行,谁是谁非呢?为何贪婪与恐惧,欺诈与轻信,一场场相似的大剧周而复始地上演?为什么金融监管的松严过度都会带来严重后果?在写作中,众多的历史和现实问题,至今仍困惑着我。人类社会经历的多次金融危机,带来经济崩溃、社会动荡、贫富分化和道德沦陷,给国际社会造
成了巨大伤害。尽管遭受了无数次的政治抨击,经历了无数次的监管整治,金融业仍在不断发展壮大。因为资本是推动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动力,它对人类社会、经济和实体企业的推进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假如没有金融的推动,人类可能还停留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资本主义萌芽也不可能生长,人类历史肯定要重新书写了。历史是一种价值观,历史的消逝并非单纯地随风而去,它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甚至植下了基因。我曾与一位欧洲的资深政治家聊过,他认为我们应该理解德国人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后,执着地坚持欧洲各国财政紧缩的做法,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因战争赔款,面临恶性通货膨胀,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对金融危机有特别难忘的记忆,而欧洲其他国家就没有这样的经历。同样,英格兰银行自创立至今300余年,老而弥坚,英国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市场之所以领先全球,是否因为有其金融基因的遗传?苏格兰银行家的节俭天下闻名,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逸事。这或许与苏格兰遍布着荒芜峡谷的地理环境有关,劣势和窘境往往也是炼就银行家自尊、自立和勤俭等责任品格的“熔炉”。
世界上成功的银行各有各的成功故事,失败的银行却体现出相似的失败经历:政治、社会、经济危机的殃及,政府融资的干预,过度的信贷增长,发展理念的扭曲,盲目地向国外扩张,风险内控的失灵,等等。在阅读及写作过程中,我越发对经营银行感到敬畏。您要赚大钱,您就开银行;您要亏大钱,您也开银行。本书详述了众多国外银行从小到大、从弱趋强变化或相反的轮回:法国巴黎银行、兴业银行、松鼠储蓄银行的兴盛故事;两个欧洲“老妇人”银行的相异道路;美国波士顿银行的海外传奇及与中国的渊源;希腊、西班牙、以色列和罗马尼亚等银行的起源和成长;澳门发钞银行的前世今生。时势造英雄,亦造银行。书中还阐述了众多国际银行间的购并,收购兼并或使成功者更加成功,或使成功者失败和失败者更加失败。西班牙对外银行仅有150年历史,却经历了150多次购并,至今仍在拉美市场称雄。汇丰银行也是金融购并的王者,成就了跨国银行霸业。然而,其近年悄然从“全球的地方银行”改为“全球的领先银行”,这是否也反映了其全球化战略的转向?花旗银行收购旅行者集团的世纪购并最终留下了银行收购保险集团是否诸事不宜的疑问。富通集团庆贺世纪购并成功,却不幸地倒在庆祝酒宴上。德意志银行先行收购后又出售了德国邮政储蓄银行,也许当初就犯了战略导向错误。美国富国银行哀叹金融优等生,却在操作风险上栽了跟头。金融开放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促进金融部门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会使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因素,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在外部条件不具备进行金融改革的时期激进推进,还会酿成巨大的金融风险。金融改革必须和其他经济与监管领域的改革配套进行。金融过度放任自流,缺乏监管能力,缺乏公共参与和市场约束,就可能导致社会经济、金融的震荡和危机。众多银行的兴衰故事都给予了案例证实。
金融的诞生、发展和消亡与金融家分不开。对此,书中讲述了意大利美第奇家族传奇及欧洲的银行复兴时代;讲述了苏格兰人威廉•佩特森为英国战争融资而造就了世界中央银行的鼻祖;讲述了法国里昂信贷创始人亨利•热尔曼的成功故事——他将一家为纺织业服务的小银行发展为在20世纪初就已跻身世界银行业之最的大银行,他创立并影响至今的银行分业经营理论,依然为今天的银行家所感同身受。书中讲述了高盛公司卑微的起源,德裔移民高曼和萨克斯怎样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公司和一个分裂的家庭;讲述了瑞典北欧斯安银行打破魔咒,富过五代;讲述了梵蒂冈银行家的惊骇故事;讲述了希特勒辉煌的“金融成就”及其掠夺金融、毁于金融的历史;讲述了美国中央银行创始人汉密尔顿和美国总统杰斐逊生死相斗的事实真相——两人的分歧源于美国建国路线的异同,并非阴谋论披露的内容;讲述了空想社会主义信用合作理论的践行者德国人赖夫艾森和鼓励贫困农民通过小额储蓄自助自立的英国人亨利•邓肯的感人故事;讲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提出者格雷欣其人其事及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者牛顿的金融生涯;讲述了创建法兰西银行的拿破仑及其侄子的金融才能。虽然金融和金融家的兴衰沉浮离不开时代的政治环境,但这也与金融家的性格、努力密不可分。讲述金融家的故事,可以使略显枯燥的金融史变得有血有肉,使惊心动魄的金融战凸显其背后人的因素。通过这些讲述,人们或许更能了解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书中还介绍了另外一个群体,他们在艺术设计史上、在雕塑或币章领域成就辉煌,赫赫有名。他们中的许多人曾获罗马艺术大奖,他们是维纳斯神庙的常客,受到艺术女神的眷顾,然而他们却无意识地来到莫奈神庙(据称是罗马货币最早的铸造地,“金钱”英文名money的来源)。在古希腊时代,神庙曾充当银行,而最早的艺术展示也在神庙,看来艺术和银行是殊途同归了。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银币打制和雕塑造型艺术已经十分发达。经过历史的传承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仿形雕刻机的发明使得币章艺术成为浮雕艺术和金属压印技术的最佳结合。币章雕铸材质丰富多样,包括金、银、铜、铁、铝及其不同比例构成的合金,而题材选择也十分广泛,表现视角异常多元,艺术手法相当自由,吸引了众多大师参与设计铸造。大师们在方寸的币章世界表述着他们的艺术志趣、品位和情感。当时的欧洲正处于世界艺术发展的中心,出现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现代派、立体派和超现实主义等各种前卫艺术流派。不断涌现的各种艺术思潮,促使绘画和雕塑艺术得到极大的发展,也对从事纪念币章创作的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雕刻家们在币章上精美地设计刻模作品,在新艺术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许多雕塑艺术的先锋,驰骋在方寸币章之间,尽情地发挥着天才的想象力,调动油画、素描、版画、雕塑等一切艺术表现形式,把金属的坚硬、柔韧、延展、色彩、光泽等物理特性发挥到极致。雕塑艺术中的虚实、疏密、阴阳等方面形神具备,美轮美奂,从而使银行币章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历史、现实、哲学的深厚内涵,最大限度地展现出它的艺术魅力,展示了浪漫的艺术气质,表现了艺术家永不懈怠的追求。近200年来,币章艺术逐渐被推至巅峰,币章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大量永恒的艺术珍品是西方国家设计水平和铸造工艺的重要体现。其中,金融币章不仅以其绝妙的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征服了世人,而且以金属难以磨灭的特性,用实物形态将百年金融沧桑凝固在方寸之间,为银行史留下了永存的历史佐证和实物档案。这些名留史册的艺术大师包括:法国的丹尼尔•杜普伊斯、路易斯•亚历山大•伯顿、路易斯•奥斯卡•鲁迪、查尔斯•皮勒、弗雷德里克•威尔侬、兰贝尔•杜马莱斯、阿贝尔•拉弗勒,英国的本杰明•怀恩,西班牙的安立奎•蒙霍德,美国的尤里奥•吉兰尼,俄罗斯的珀戈柴尔斯基,等等。虽然艺术币章精品林立,但金融专题币章还是极少的。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在不知不觉中汇聚起1 500枚银行专题纪念章,涉及五六十个国家的几百家银行。待三本书的写作目标实现后,我设想成立一个小小的金融币章博物馆(室)。想到今后世界上不少国家的银行家来到中国,惊讶、感叹地看到他们的银行或其前身发行的众多币章聚集在此时,我的心中便油然自喜。寻根历史、抚今追昔,相信这会成为银行家进行金融追思的神圣殿堂,会使大家感受到一种金融文化的震撼。格“物”致知,有“博”乃大。在这里,历史已不仅仅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真情实景的重现。伫立其间,我仿佛站在了银行发展历史的源头,看到了其前进潮流的涌动。
本书写作费时耗力,加上肩负银行经营管理的重任,时间成为最大的制约。于是,我发现古人“三上”的可行。出差途中,尤其是远程航行,我特别容易凝神聚意。每次在飞机上少看几部电影,少睡若干小时,在万里高空中“空思遐想”“远思漫想”,远离人世间的繁杂,沉湎在金融史的追忆和埋头于键盘的敲打中——我尤其享受这样的时刻。与日新月异的经济学科相比,与相对不繁荣的经济史对照,银行史尤为“冷门”。目前,中国出版的银行史著述很少,尤其在外国银行史方面更是如此。历史学的研究、史料考据、理论分析及综合考察是研究银行史常用的方式,而写银行史又要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交叉性较强。由于断断续续地写作,这本书更像银行史的札记,内容比较“碎片化”。本书以讲述银行的故事为主,有时在文中也做些理论归纳或评说,但在史料的考证上只能努力论证寻据,力求精准无误。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关于世界各国银行史的中文资料的匮乏,好在互联网使世界变小了,我日积月累存下了几百部国外英文版银行史著作。这也是无心插柳,为未来的国外银行史学研究创建了小小的专题图书馆。
百年世界金融的沧桑变化,为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天,中国银行业已经跻身世界金融业之林,中国工商银行更是跃居全球银行业鳌头。鉴往知来,现代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支撑。忘记银行业的历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也不可能正确地走向未来。整理世界珍贵的金融文化遗产,发掘前人创造的金融文明成果,回顾金融的兴衰成败及经验教训,对于中国更好地推进现代银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希望本书能对银行从业人员、金融管理者和金融历史研究学者等有所启迪。是为序。
2018年10月
话题:



0

推荐

书摘君

书摘君

31篇文章 3年前更新

新鲜书讯速递,偶尔也炒炒冷饭。

文章